找到相关内容21127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[一]

    生根,到结果时,悔恨则太迟,半月之内,罪还未有生根以前忏悔,罪得灭,戒体清净。 所以半月半月诵戒有两种作用:其一,不易忘记戒条。其二,有罪则忏悔清净,是以佛作我们的模范,半月半月诵戒。 ...

    圣一法师讲述

    |菩萨戒|戒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19420687080.html
  • 禅坐的重要与方法(3)

    以上的小朋友都能够背诵〈慈悲经〉。这些话听起来都很美好,但如果只是说说而已,能有什么作用呢?就算一直重复读诵,这些文字也不可能带给我们一丝感觉。因为,感觉就在我们生活的周遭,这就是了解自己的感觉为何如此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350587242.html
  • 《高僧传》的史学意义

    条纽带所圈拢出来的空间,足以在中土开辟出人间佛教的境界。   3、佛教史学的意义   佛教史学不仅对中国佛教有着巨大的作用,也丰富了中国史学。   首先,佛教史学所载的寺院演变、僧侣言行、佛事...

    路则权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190387370.html
  • 泉州宗教——佛教(下篇)

      佛教复苏   顺治皇帝发愿崇信佛教,对清初佛教的恢复起一定的作用。雍正皇帝提出“佛以治心,道以治身,儒以治世”的统治原则,泉州佛教得到一定的复苏。   清代,仅泉州和首邑晋江各地,就续修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332787441.html
  • 泉州宗教——佛教(上篇)

    大法师”尊位,昙静后来在日本担任戒师,对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起了一定作用。(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.126.com《泉州人名录·昙静》)   唐·大中年间 (847—848年)来泉州弘法的外国僧人有...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.126.com《泉州人名录·定诸》)   立石经幢   宋代,泉州的僧人和善信,继唐、五代之遗风,创建了不少的石经幢,对佛教在泉州的传播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。   现存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332887442.html
  • 论西藏寺院神舞“羌姆”的起源

    子变成一根门闩,立于尼泊尔周围的集市上。如此,变幻多端,种种征兆不断出现”(注11)。   这篇文字虽然充满神话色彩,但却形象地说明了莲花生大师对发展金刚乘所起的重要作用。据西藏史籍所载,莲花生以神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332987449.html
  • 噶当派发展史概述

    桑浦寺不仅在显宗和因明方面对西藏佛教各教派发生过影响,而且在整个西藏佛教的发展史上,都起过重要的作用。   恰巴吉僧格之后,桑浦寺分为上下两院,在萨派掌握地方政权后,曾巴该寺的几个札仓收归萨迦派管辖。...

    寂照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333087454.html
  • 在生活中禅修

    但要清晰知道作用并不是要泄忿,而是处理事情,学习有智慧地运用严厉的立场。   换句话说,无论别人是否视自己为敌人,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如何无加号无减号地如实观之,处理与回应事情;继而在实际的层面经验...禅修的其中一个目的是帮助自己解决烦恼和对治情绪。后来才明白到,禅修的目的或作用并不是这样。禅修的其中一个作用是透过面对烦恼与情绪,观察与了解它们由无到有,又由有到无的整个过程,继而明白到原来烦恼与情绪并...

    葛荣居士

    |禅修|禅定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08175387615.html
  • 论唐代的佛教管理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

    炎火于青莲;清焚所闻,易苦海于甘露”[13]。实际上是为了止生者怨愤,利用佛教安定人心的作用,来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,佛教由此成为封建统治者稳定民心、安定社会秩序的一件法宝。   这一时期,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7311187941.html
  • 荷泽大师证道歌考

    触途成滞,大士肉眼圆通,二乘天眼有翳。”六般神用者,即眼耳鼻舌身意,六根是也,要见自性真珠,须利用六根之作用,一旦见性之后,则起念灭念,空与不空,无不变为佛性矣。   空是体,不空是用,空不空等,是...常寂,荡荡无有边畔,安心取舍之间,被他二境回换。”   佛性中无取无舍,取舍之心,乃见闻觉知作用,无明为主,皆是巧伪造作,   如龙潭出水一般,非本来真心也。《维摩诘经》云:“调伏心是声闻法。” 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6550288602.html